警惕公路杀手

0

疲劳驾驶风险大

春暖花开,四、五月度假高峰已经到来。外出旅行切记安全第一。在众多意外因素中,注意公路交通安全尤其重要。有关部门屡屡发出“公路安全,人人有责 ”的警告,听上去似乎是老生常谈,却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现代交通四通八达,公路网络密如蛛网,人们使用各种交通工具奔赴工作场所,活跃在职场;乘坐游览 车、驾驶私家自有车辆四处观光,度假休憩。繁忙异常的公路运输为人们提供了种种方便。然而,交通事故已成为对人们生命的一大威胁。大多数的公路事故是否可 以避免?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行车安全条例并不难理解,勿酒后驾车、勿超速行驶、注意礼让,理论上人人都不反对,但在具体遵守时,驾车人往往对规律熟视 无睹,尤其对于疲劳状态下驾车掉以轻心,自认为“无所谓”,没有根深蒂固的公路安全意识,一些人遂命丧轮下。车辆在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手中,还可能变成杀人 凶器,害人害己,遗恨终身。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车祸的有120万人,伤者达到 5000万人。这一事实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为此,联合国于3月31日通过了一项公路安全问题新决议(A/62/L.43),并将于2009年在俄 罗斯举行全球大会,呼吁全球全社会合力解决这个迫切的问题。

公路事故的隐患:疲劳驾驶

笔者日前想起,好久没有给阿芳打电话了,于是拨通电话,并照例问候“全家可好?”。不料听到阿芳闷闷的声音告诉我说:“别提了,全家人去意大利度周 末,捡回一条命”!原来,阿芳两口子同一位朋友一起,带着两个孩子到意大利过了个快乐的周末。儿子乘飞机先回了巴黎,其他人吃完午饭,不紧不慢往回家路上 走。那天天气很好,又吃了顿美餐,除了方向盘后阿芳老公在驾车,其余3个人都在座位上打瞌睡了。“哪里想到我老公也困倦闭上了眼睛啊!”阿芳回忆,“车子 突然转向,猛地撞到了高速公路旁的墙上,翻转180度摔倒在地”。她的语气里明显还有后怕:“那一刹那,我看见老公在我头顶上,瞪大着眼,我真以为他死 了……”阿芳说,他们真是运气,惊吓片刻好不容易从撞得稀烂的车里爬出来一看,除了她自己脖颈被扭伤疼痛,其余人只擦伤一点皮,没有真伤着。女儿望着四轮 朝天的车还笑起来,说“像电影里一样”。阿芳从此逢人便说,可千万不能忽视疲劳驾驶的问题啊!

公路安全问题近年在法国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据内政部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经过大规模宣传教育,在全国重要城市和高速公路路段设置监测雷达,以经济手 段和理智教育双管齐下以后,与2007年同期相比较,2008年2月的公路事故数量和比例有了下降:总事故数量为5704件,下降0.3%,死亡人数为 278人,下降了2.8%,受伤者为7331人,上升0.5%。说起车祸原因,除去人们无法预料的意外,例如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遇到自然灾害袭击、恐怖 事件等,一般情况下,所有人可能立即想到的是要避免酒后驾车,不应该超速行驶,某些有毒瘾的人更不能坐在方向盘前。但是,2007年6月刊登在英国医学杂 志(British Journal of Medecine)上的一份法国学者的研究报告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在疲劳状态下驾车,正在成为公路事故的又一杀手。统计数字显示,因困乏出车祸的 比例达到19%,而发生致命事故,走上不归路的冤魂里,有三分之一是因身体疲倦却坚持驾车上路造成的。

生理节奏不可抗拒

习惯走长途的驾车人都知道,过劳会不自觉地瞌睡起来。有些人认为自己没有喝酒,也没有药物作用神经,只需把车里的收音机音乐声放大一倍,或开一下车 窗透透气,提提神“顶一顶就过去了”。事实上事情远非这样简单。上述报告指出:公众对这一危险警惕性极差,明知故犯者的比例相当大。实际上,身体疲劳的驾 车者,不及时小眠一阵整修,因为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反应敏锐度下降,极有可能随时进入睡眠,导致对车辆失去控制而酿成大祸。勃朗峰高速公路和隧道路段自 今年开春以来,已出了5次车祸,死亡12人。管理局负责人于是在40号高速公路光标指路牌上打出:“小憩胜过长眠”的标语,提醒驾车人除了酒精和超速问 题,疲劳也是大敌。调查报告告诫说,硬顶疲劳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人体有生理节奏,理智无法克服,也许可以硬顶几分钟,但绝对顶不过去,唯一的办法是停车休 息一下,或让别人替换驾驶。

在疲劳状态下驾车瞌睡的群体,男性比女性多30%,加班加点者多60%,负责干部群体中有80%比例,而驾驶长途车年行车距离超过2万公里者,基本都有过手握方向盘睡着的经历。

夜间行车的风险

外出度假高峰期间,公路交通经常出现堵塞和拥挤现象,一些人常常半夜启程,企图避开人流车流。“欧洲汽车管理局”的统计数字显示,夜间交通仅占24 小时交通总量的五分之一,此时上路确实比较顺畅。但是,夜间交通事故,尤其是致命事故的比例将近达到42%!因为,人在夜间的视觉锐敏度较白昼差得多,车 灯展示的照明视野有限,按每小时100公里的行车速度算,必须留有80米的余地刹车才不会出事,而车前灯一般只能照亮56米以远。这些都是夜间上路的不利 因素,公路安全部门因而特别嘱咐大家牢记以下几点:1)避免于凌晨2点至4点上路;2)启程前一定要充分休息好;3)行前车辆必须仔细检查过;4)稍许进 食,不要喝酒;5)路上每隔2小时一定要休息片刻。

驾车人必须牢记的几个要点

  1. 不宜继续驾驶的疲倦症状:
    1. 在方向盘前怎么坐着都不舒服,不时要改变姿势;
    2. 颈项部和肩部觉得不对头;
    3. 全身说不出的不自在;
    4. 身上觉得一阵阵发热;
    5. 觉得穿在身上的衣服箍得难受;
    6. 眼睛发涩,老要眨眼。
  2. 驾驶过程中打电话,发生事故可能性增加4倍。
  3. 晚上18点-19点为事故多发时段。
  4. 驾车时速90公里,必须与前面车辆保持100米距离。
  5. 驾车时速50公里,目光如离开驾驶前方5秒钟,车子已失控70米。
  6. 人人都系安全带,每年可救1300条人命。
  7. 车辆事故中,前座乘客可能被不系安全带的后座乘客撞死。

先进科技加入公路安全斗争

日本是当今世界首次成功将高科技引进防疲劳事故斗争的国家,在其丰田(Toyota)高档汽车“日本新皇冠 ”(Crown)和明年将在欧洲推出的豪华车(Lexus)上配备了一个电子感应“测困倦器”摄像头,装在方向盘后稍低于视线下的仪表盘上。它白天黑夜都 能同样有效地监测驾驶员眨眼和闭目的频率,一旦发现频率超常,便发出声响,提醒司机“已到临界状态”,该休息一下了。瑞典一个厂家目前也在研究同类装置, 命名为Driver Attention Warning System,隐于方向盘后仪表板和装在测速计上的两个红外线小摄像机同时起着监督作用。司机的目光如果离开车前方过久,或是闭目频率超常,其座椅便会颤 动,继而发出有声警告。日本的研究还进一步设想在无人力干预的情况下,面临与另一辆车或是某障碍物撞击危险时,汽车可自主制动的可能。研究人员的注意力集 中于行车途中每个细节,旨在帮助驾车人弥补导航缺陷。例如,车子行驶到前面有红灯的路段时,装在道路边的传感器便发出讯号,强制性让汽车在交通红灯前停 下;这一装置目前已处测试阶段。日产汽车制造商(Nissan)则在研究智能型汽车,驾车人进入车内,如果体内酒精含量超常,汽车可从空气里测出其呼吸和 汗液蒸发出来的危险因子,拒绝起动。

欧盟给公路安全定下的指标是2010年前将死亡人数减半。由欧盟资助的研究项目是Drivsco,旨在赋予汽车更大的自治能力,适应司机和各种环境 条件的特殊要求。理想的变化是通过红外线作用,让车子在夜间帮助驾车人获得在日光下同等的判断能力。参加该项方案的有西班牙、立陶宛、德国、意大利、丹麦 和比利时的企业和大学研究者。3月底在德国召开的车辆信息交流会则着重行车人之间的对话,一旦出现情况,及时通知后方及周边各车主“前面有异常”。类似研 究方案很多,例如Safespot从预测风险着手,通知车辆减速、起动呼救系统。另一些企业从改进公路路面沥青材料考虑,提高粘着度,使驾驶员今后可以加 快制动车辆的时间。日本的研究考虑更全面,1993年成立的交通管理公司UYMS推出了DSSS系统,动员起互联网、电磁感应线等一切可以帮助驾驭车辆周 边条件的手段,从所有驾驶环节上下手,提高安全系数。给司机提供气候变化、车流量、前方突发事故、临近尚听不到声音但已急急驶来的警车或救护车辆、横马路 窜出的行人等情报……雷诺、福特、丰田、大宇等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厂家始终不懈地研究着如何避免两车相撞和尽量降低损失度的问题。

广阔市场商机无限

如此广阔的市场自然少不了微软公司(Microsoft)的介入。它的宏大计划是在汽车这样一个空间里,赋予驾驶员更大的活动能力。今后的智能车 上,所有信息将集中显示,近似飞机驾驶员面前的仪表盘,最重要的是同时保证驾车人的目光不离道路前方,称之“l’affichage tête haute”。目前让人头痛的驾车打电话问题将获解决,甚至可以让驾驶者在方向盘上拨号、接收电子邮件等等。

老百姓看到这些尚未眼见的超级设备,眼花缭乱之余,脑子里可能会有个问题,汽车还是不是交通工具呢,还是让人不得安宁的一个流动办公室?

5月 8, 2016 |

发表回复

法国华人黄页 www.huangye.fr
跳至工具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