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调法国慢生活

0

懂得品尝法国餐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一种商务人士的社交技巧,体现一个人的社交素质,让你赢得更多的商业机会

食物不是餐桌上的物体,而是一个人生活的状态。在巴黎,形容一个人轻松自在, 会说être dans son assiette(在他自己的盘子里);在纽约,形容一个人很有钱,会说“他去Jean Georges吃饭”。或许我们还无法像彼得·梅尔那般潇洒,放弃了伦敦的高薪到普洛旺斯过悠闲的生活,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走进餐厅,走近餐桌,用美食 “法国”地生活。
流动的盛宴:法国美食节

法国美食节在中国已经举办到第五届了。虽然北京王府井大街上只有100米左右的展区,但各自展区里的法国传统食品却是琳琅满目:葡萄酒、奶制品、巧克力、咖啡和水。巴黎人自诩“每一次进餐都意味着一场宴会”,对于这个流动的盛宴,他们也不忘装点上法式的精致:矗立的“埃菲尔铁塔”让人感受到了法国氛围,精心挑选的图片展奉上了一道视觉甜点。听觉也没有被怠慢,每天下午都有一场法国音乐表演。客人还可以坐在半封闭式的休闲区里,悠闲地享用这一切 ——正如法国食品协会北京区经理雷鸣先生强调的:“法国食品要慢慢地享用。”

熙来攘往的人群轮番围住了展卖区的柜台,不少人对这些包装精致的法国食品充满了好奇,一位女士甚至执意想要购买柜台里装饰用的小礼包——或许在这样的氛围里,一切都变得美味无比。女性消费者,特别是抱着孩子前往的妈妈们比较喜欢奶酪和巧克力,而最受欢迎的仍然是葡萄酒。据法国食品协会市场推广经理张文辉介绍,最初进入中国市场的法国葡萄酒厂家有中途退出去,后来又进来的。随着他们对中国市场的了解,进驻的厂家已是越来越多。

去年法国食品协会在北京、上海、香港、台北、东京、首尔为70多个酒庄做了一次巡展,结果厂家都认为中国比其他国家更有潜力。法国葡萄酒在中国的销量也一路稳步上升,目前大概占市场份额的38%。本次美食节,更是汇集了法国最优秀的葡萄酒商。记者在现场询问了几位消费者,他们多数表示是买回去送人的。张文辉解释,用葡萄酒送礼是北京市场的趋势,而上海则日常销量比较大。“其实法国葡萄酒是种佐餐酒,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国人还未形成这样的概念。如果形成了,这个市场将非常大。”
品美食拼时尚

在时尚人士眼中,法国就是时尚的代名词。其实法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是全球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占用了全国54%土地面积的不是奢侈品旗舰店、香榭丽舍大街、左岸,而是农牧业。在著名的11个葡萄酒产区内拥有近8万家历史长达几个世纪的葡萄酒庄园,连奶酪都有400多种。当然,在吃方面法国人同样不失时尚,即使吃饭问题也办成奢华的、感官刺激的、同时又不失严肃的展览。

农产品工业是法国第一大产业,2004年营业额达到1,380亿欧元,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上升。法国人最爱吃的菜是蜗牛和青蛙腿,最喜欢的食品是奶酪,最名贵的菜是鹅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丝,名流显贵的佳酿是香槟,情人之间馈赠的是朗姆酒。作为葡萄酒之乡,法国人还是世界饮酒冠军。

了解法国人的最好方式是品法国葡萄酒、吃法国大餐,检验一个人的品味阶层和时尚程度也一样。正如彼得·梅尔在《品位》中所说,一个上层人如果不懂如何吃某道法国菜肯定会脸红耳热。即使你不屑于以上层人自居,在隆重的晚宴中误把漱口水喝下去,或者把洗指碗里的花当甜点这样的事也不大体面,说不定就会被暗暗称为“漱口水先生”或“洗指碗小姐”了。

越来越多的商务人士像学习打高尔夫球一样学习品葡萄酒,逸香葡萄酒公司总经理文含的观点则有另一面的代表性:“懂得品酒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一种商务人士的技巧,体现一个人的社交素质,让你去赚更多的钱。”其实从路易十四开始,法国的饮食外交便世界闻名。在法式宴会鼎盛时期,餐桌上一次可上200 道菜。一般而言,一顿法国菜有开胃酒、头盘、汤、主菜、甜品和咖啡,这样吃下来也要花上几个小时,可以道尽国事家事天下事。
辉映城市气质的法国餐厅

近几年巴黎人嘴边多了一个新词:fooding,就是food+feeling(食物加感受)。其实是用一个新词总结了传统:品美食,讲感受,重感情。也就是说,除了食物的色香味及营养外,还讲究餐厅的环境、摆盘的艺术、味道的搭配等形成的感受,重视在同桌共餐中培养感情。

法国的餐饮大致可以有四种不同的类别:Café(咖啡馆),Bistrot(法式小酒馆),La Brasserie(法式啤酒屋),Gastronomique(高级餐厅)。其餐饮各有风味,惟一相同的是“精致晚餐”。想在三星餐厅吃晚餐,最好提前一两个月预定,临时订位子,可能只能吃午餐。如果吃晚餐的时候突然眼前一黑,那多半不是停电,而是有人过生日。

咖啡馆一直是诗人的写作间、艺术家的起居室、智慧的学堂,“这些人在有名堂的咖啡馆做着相同的事,只坐在那里喝咖啡、嚼舌根、互飙眼神”(海明威)。如今的法国,“哲学咖啡馆”大行其道,经常组织哲学讨论的咖啡馆在巴黎有30多家,在法国共有200多家,还定期出版《哲学咖啡馆月刊》,报道各地哲学咖啡馆的活动情况。

不同的人喜欢去不同的餐厅。萨特和波伏娃去花神咖啡馆,王尔德去双叟咖啡馆,普鲁斯特则总呆在拉贝罗斯餐厅。不同城市的法国餐厅,浸润着城市的人文特质,也折射出不同城市的人文气质。不介意大排档的广州人,喜欢在平民的地方大快朵颐;讲究体面的上海人,一般会在时尚的场所细嚼慢咽;皇城根下的北京人,则难以忘怀宫廷式的高贵。

5月 8, 2016 |

发表回复

法国华人黄页 www.huangye.fr
跳至工具栏